王德威 楊照 張大春 三大才子聯手 向全世界詮釋台灣文化!
2009-10-17
台灣文學到底是來自台灣?中國還是外國,究竟哪一塊才是根源真正的家?10月16日法蘭克福書展,由作家王德威、楊照、張大春三大才子共同聯手向國際發聲,介紹台灣位置的特殊性,猶如法蘭克福是旅人的轉運站,各地的人在此相見、相遇交會共同享有特別的經驗,多元文化發展所孕育出台灣獨特的創作內涵,不但是一個凝視中國的起點,也展現出台灣文化自由、多重面貌。
16日下午兩點到四點,於法蘭克福書展六館Forum Dialog歷時兩小時的活動,由三場精彩的演講組成,現場來自各國的媒體及國際人士的反應熱烈,第一場由王德威主講「書寫台灣:離散與回歸」,以歷史背景介紹台灣文學家,直指台灣文學的創作核心來自於離散及回歸,第二場「台灣:詩意的文化」以詩歌朗誦的溫情探索台灣詩人創作世界,壓軸的張大春拿出「唱作俱佳」本領,除行雲流水的講述「書」的漢字發展歷史,揮毫演出之外,還引吭來自三國誌改編為崑曲中的一段「短歌行」,贏得現場如雷的掌聲及安可叫好,來自許多國際媒體現場採訪,記錄了台灣歷史上的一刻。
學養豐富又充滿熱情的德國女詩人德瑞斯納是三場演講的主持人,她首先朗讀今年台灣館的文宣品「台灣當代小說選集」中胡淑雯的《野妓天晴》,以其中描述失去記憶的片段,作為「書寫台灣:離散與回歸」的開場白。
載譽國際目前旅居代表台灣館參與法蘭克福書展的王德威,是比較文學及文學評論學者,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、中研院院士,他由歷史淵源的紀錄談起,17世紀明朝的沈光文來到台灣就有了離散與回歸的書寫起點,沈光文寫了許多家鄉中國的事情,也記載見識到台灣這個新地方的許多見聞,而到了二十世紀,台灣文學之父吳濁流受到日本教育影響,用日文書寫台灣文學,明清以來的台灣文學就一路受到外來文化與殖民主義的影響,也可說政治影響了台灣文學的發展甚深。
「我們為什麼在這裡?」是許多台灣人討論的話題,王德威表示,認同問題其實只在於性別、環保這一類的議題上面,關於台灣文學是否有台灣與中國的認同問題,其實不需要討論這些,文化本來就來自於多元化的刺激,來自台灣位置的特殊性,形成了我們所謂的離散與回歸的台灣文學面貌。
王德威說,台灣的位置就像航空樞紐,有如法蘭克福一樣,不僅是旅人往來的驛站,也成為一個凝視中國的起點。旅行的意義就是出發與回家、就是離散與回歸,所以台灣的位置因此而誕生豐富與多元的一面,台灣就跟法蘭克福一樣,不同的語言、聲音文化都可以同時公平自由又活潑的蓬勃發展,就像機場轉運站一樣,由此誕生了台灣文學繁花似錦的面貌。
此外,關於大家常討論台灣文學來自於何方,究竟是中國還是台灣呢?王德威舉了一個例子,例如周夢蝶是中國出生,等於是遠方旅行的旅人落籍台灣,出版了很多詩集,楊牧的七代都落籍在台灣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詩人,楊照與張大春這代作家出生在台灣,他們開始寫作的起點卻很有趣,不論是小說新詩或散文都是從父母那一輩下筆,這是因為1980以後,家鄉跟故鄉對年輕一代而言,有了完全不同的詮釋跟定義,不再是中國出發的概念。
比方說,席慕容這位著名的詩人是來自蒙古與日本,因此她的身份就很特別,從中國來到台灣,再看向世界,她的血液裡流著不同文化的基因,讓她的作品可以傳達到世界。作家陳玉慧,她的書寫就受到了德國文化的影響,因為她旅居德國,小說家朱天文,出身於作家家庭,承襲了中國傳統的文學,文字描述功力精準,又富有想像力及開創性,而新生代的鍾文音就是台灣味的波希米亞人,在世界各地旅行同時寫作,呈現了國際化的樣貌,駱以軍作品中有一種新意,這些人不同的背景,生活文化的差異,都會反應在作品上,呈現出台灣的文化特性。
當代詩人中,王德威舉出了兩位多重身份的作家型態,如詩人鴻鴻,身份是劇作家、導演,中文是他的表達形式,另外,夏宇是台灣最有震撼力的女詩人,她同時參與搖滾樂,她的創作突破了文學跟語言的介紹,開創了自己的新潮語言與書寫。
最後一個類型的台灣作家,王德威以「地理位置」來定義,介紹許多作者雖然來自中國、旅居國外,卻以台灣為他們出版的家,如哈金用英文書寫,長年住在美國,享有國際名聲,例如高行健是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,他的國籍是法國,他的中文著作卻只在台灣出版,另外,還有貝嶺跟戴晴,身為異議作家,他們在法蘭克福書展受到很大矚目,但是他們也以台灣為作品發表的中心,表現出台灣讓廣大華文作家自由發聲的多元出版文化。
在第二場演講中,作家楊照以朗誦詩人周夢蝶的「月河」作為開場,以詩為文本朗誦及討論,並與德國女詩人德瑞斯納互相大搭配分別以中文及德文的吟誦貫穿,優美的聲調,讓全場圍繞著中德同步的浪漫詩意。
楊照以台灣館的文宣《台灣現代詩選集》為主,介紹了台灣著名的當代詩人作品透過朗誦傳遞中文韻律詩句之美,包括洛夫的「魔笛(壺之歌)」、瘂弦的 「如歌的行板」、鴻鴻「幸福只有一展蘋果茶的時間」等,流暢的吟詠節奏性的轉換,讓全場觀眾迷醉不已。
楊照表示,詩是隱喻,是台灣文學界的密碼,台灣的詩人以此來表達內心的意涵,他表示台灣文化受到日本的文化影響很深,在一百年前我們很難定義嚴肅的台灣文學,因為受到日本荷蘭中國殖民,一直到1945年台灣才有真正的自主權,因此許多的詩人對於戰爭的感受特別強烈,例如台灣的人作品中常出現關於海明威的轉折隱喻,如楊澤的「克羅采奏鳴曲」、楊牧的「故事」及「時光命題」等,台灣的詩人藉著詩來說明對於戰爭的感受,有日本及國共戰爭,這些記憶都深深埋藏在他們心裡。
擅長書法的張大春,作為壓軸啟動活潑氣氛,他現場表演書法,騷動現場人心的魅力十足,張大春主講「漢字為中國文化的根本」,以「書」這個字的原由,從執筆書寫的「者」,是一個人拿著一支筆,動作為書寫談起,書的意義,在中國古代的特點,是藏在國家的典籍庫裡,為提供高階份子及政府所使用。
張大春表示,漢代的學者許慎寫成了中國第一部字典《說文》,並分析出六個造字原則,稱為「六書」,將「書」這個字再一次的賦予了工具性的意涵。比方說像今天所說的這個「書」字,在今日通行的中國官方文字裡,「書」是寫成「书」的形狀。
張大春即興揮灑了草書的「書」字,並說明現存的書法資料顯示:這個字最早出現於西晉時代的書法家索靖筆下。索靖或許不是第一個這樣寫「書」字的人,但是身為重要的書法家,他的這個寫法顯然也影響到日後許許多多的書法家,像是中國人極其熟悉的「書聖」王羲之、書法理論大師孫過庭以及「草聖」懷素)等等。
主持人在聽聞張大春的說書功力一流之後,忍不住請他為現場讀者做一段即興的表演;張大春興之所至,立刻講起三國志膾炙人口的赤壁之戰,開懷地以崑曲唱了一段曹操的<短歌行>,還幽默地告訴大家:「對酒當歌,人生幾何……何以解憂,惟有杜康」。聽眾都如癡如醉,興奮地拍掌叫好,”Life is short,let’s drink!”這句話更博得滿堂彩,閃光燈此起彼落,每個人都覺得這段歷史故事太傳神了。法蘭克福書展的負責對話廣場(Forum Dialog)上百場活動的工作人員也開心地說,這真是有史以來,第一位在講座上放聲高歌的作家,也是有史以來,最動人的演出!
16日三位作家的演講,從台灣文學論述、文化傳承及台灣文學發展為始,配合朗誦詩歌、書法揮毫及崑曲吟詠獻唱,詮釋了台灣受到傳統中華文化的滋養及外來文化不同的刺激而茁壯,不但開創了台灣在法蘭克福書展的新頁,獲得國際的共鳴,也成為台灣文化值得記載於歷史性上重要的光輝時刻。
http://www.tibe.org.tw/2010/index.php?lan=ch&fun=1&subfun=7
書展資訊 展覽地點: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 地址:台北市信義路五段五號一樓 |
http://www.tibe.org.tw/2010/index.php?lan=ch&fun=1&subfun=3
http://www.tibe.org.tw/2010/index.php?lan=ch&fun=1&subfun=9&d=&event_type=5
2010 台北國際書展活動行事曆>
|